基金公司是從事資產管理業(yè)務的專業(yè)金融機構,在市場上公開發(fā)行基金產品,募集資金后開展投資。為了增強投資者對基金的信任,展現(xiàn)對實現(xiàn)投資目標的信心,有些基金公司的控股股東在發(fā)行產品時會自己申購部分額度,有些基金經理也會自掏腰包進行申購。此外,在基金進入開放期后,也會有基金公司拿出公司的自有資金進行認購。所有這些行為,在市場上都被稱為基金自購。
實際上,這種自購行為在十多年前就存在了,歷史上大多數(shù)基金公司都在不同程度上認購過本公司的產品。統(tǒng)計顯示,以往的這些認購大多規(guī)模不大,通常一兩千萬元就算是多的,而且認購的主要品種是債券型或者偏債型基金,時間節(jié)點則普遍是股市處于下跌階段。由此可見,那時的認購雖然表達了對后市的某種樂觀判斷,但同時提示這種判斷是非常謹慎的。其行為主要還是為了向市場表態(tài),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這樣操作是具有一定必要性的,也在一定程度上發(fā)揮了鼓舞市場信心的作用。當然了,在某種程度上,就其認購的品種與規(guī)模而言,象征意義可能更大一些。
不過,今年以來公募基金的自購呈現(xiàn)出了一些新的特點。其一是規(guī)模明顯增加,從年初到本月上旬宣布自購計劃的基金公司超過130家(次),總量已逾50億元,而且從品種上看股票型與偏股型的產品占到了近一半的比例。而最近公布自購計劃的南方基金,計劃出資2.3億元,且全部為股票ETF,另有多家基金在自購計劃中還明確表示持有時間不短于一年。在股市處于向上突破階段,大筆自購股票型基金,并且自愿鎖定一年以上,這種現(xiàn)象在過去是未曾有過的,因此很值得投資者關注。
應該說這其中不乏政策引導的因素,今年以來,監(jiān)管部門多次要求公募基金利用自有資金自購權益類基金,發(fā)揮作為機構投資者的作用,并且強調基金的收益要與投資者的利益深度綁定。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少公募基金都劃出部分利潤用于自購基金份額,從而形成了類似上市公司都會想方設法回購部分發(fā)行在外股份的氛圍。
另外,這與近段時間來股市行情向好、大家對未來的預期趨于穩(wěn)定有關。由于各界普遍認可股市有望平穩(wěn)上行,基金也就有動力自購權益類基金,這既是表達對行情的看法,也是以此為途徑增加基金公司的收益。這幾年基金公司旱澇保收的管理費因為費率下降而有了明顯的減少,對其盈利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因此減少對股東的分紅,將部分盈利用于投資就成為增加收益的一種選項,而這方面投資的首選自然是自購權益類基金份額。還有就是,雖然現(xiàn)在股市表現(xiàn)不錯,但公募基金的銷售狀況還不那么令人滿意,上半年權益類基金的份額還有所下降。
因此加大銷售力度,特別是加強對現(xiàn)有業(yè)績較好的產品的持續(xù)銷售,也就成為公募基金展業(yè)的重要任務之一。此時,主動而且高調地開展自購,無疑是最好的銷售策略之一。當然能否達到這個效果,還需要時間來檢驗。
在某種意義上,人們可以把公募基金的自購行為,看作是其在資本市場上所擺出的一種姿態(tài)。從過去那種蜻蜓點水般的少量自購,到現(xiàn)在的攜巨資大舉介入,實際上也是表明了公募基金對市場認知的變化以及隨之所采取的應對策略。
而對投資者來說,不管是通過認購基金間接投資,還是個人直接買股票進行投資,都應該重視基金的自購行為及其演變,因為這提示了一批專業(yè)的機構投資者對市場的看法。顯然,當公募基金不斷增加自購權益類基金份額時,人們的確有理由去看好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