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育兒補貼消息剛剛公布,有網友和部分自媒體在社交平臺發(fā)文,稱有商家趁機抬高奶粉等商品銷售價格。第一財經記者從伊利股份(600887.SH)、中國飛鶴(06186.HK)、貝因美(002570.SZ)等多家乳業(yè)上市公司了解到,相關漲價傳言不實。
業(yè)內分析認為,由于新出生人口數量持續(xù)走低,國內奶粉市場供給過剩,競爭持續(xù)加劇,并不具備漲價條件。
近日,部分社交平臺上有網友稱國家公布育兒補貼后,多家國內外嬰幼兒奶粉品牌產品價格出現(xiàn)30元到50元/罐的上漲,并呼吁抵制漲價品牌。這一消息引發(fā)眾多網友熱議,并于8月6日沖上新浪熱搜。
8月6日和7日,伊利股份、中國飛鶴、貝因美分別向第一財經記者回應表示,并未對旗下嬰幼兒奶粉進行漲價。貝因美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所有產品均未漲價,請大家勿信謠不傳謠。
記者通過相關價格查詢APP,對國內外部分頭部品牌奶粉官方門店近180天的網售價格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售價雖有上下波動,但整體并未呈現(xiàn)上漲趨勢。
山東威海小型母嬰連鎖負責人梁亮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經歷了去年(2024年)的價格大戰(zhàn)后,今年嬰配粉市場價格逐步企穩(wěn),但銷售依然艱難,“能出貨就不容易”,當前并不具備漲價的市場條件。
目前國內嬰幼兒配方奶粉行業(yè)仍處于深度調整期,其背景與新生人口數量變化息息相關。統(tǒng)計顯示,國內0-3歲兒童總量已從2018年的5010萬人下降至2023年的2850萬人,這也導致奶粉市場整體萎縮,供給過剩。
盡管2024年國內生育率終現(xiàn)回升,帶動了奶粉市場有所反彈,但整體下行趨勢短期內難言根本性改變。伊利管理層在年度業(yè)績會上曾表示,預計2025年國內出生率或仍面臨小幅下滑壓力。
中嬰商情總經理曹天偉表示,近期對全國部分母嬰門店的調查顯示,約有七成母嬰店老板表示門店內奶粉價格并未上漲;另有約三成門店稱價格有所調整,但這也與育兒補貼無關,主要是產品促銷策略的調整。
獨立乳業(yè)分析師宋亮分析指出,2024年以來,國內奶粉行業(yè)銷售有所回暖,除新生人口回升因素外,也與市場秩序恢復有關。此前為爭奪市場,各奶粉品牌進行了較長時間的價格戰(zhàn)。2024年以來,主流奶粉企業(yè)通過控貨控價,推行理性競爭策略,帶動了市場價格體系的回升。他強調,這屬于企業(yè)的長期市場策略調整,并非短期行為。